
户外运动的广泛开展使人们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我们来到山野放松身心,锻炼身体,欣赏美景,追求自然之中的美好,但当你看到漫山遍野的垃圾时,这种心情和兴致会大打折扣。
户外环保,其实很简单
只要遵循Leave No Trace(LNT)无痕山林法则即可,它也被称为“对环境的最小冲击法则”,是全球通用的户外环保法则。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提前计划与准备
在户外活动的计划准备阶段就要考虑环保因素,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提前规划好路线,最好与当地活动区域取得联系。提前规划出行天数,准备食物的分量,食品包装是垃圾的一大源头,拆掉食物的多余包装,重新打包食品,也便于减轻行李重量。携带正确的装备:可重复利用的容器或餐具,食物残渣的处理工具,排泄物的处理设施等。
2在可耐受地面行走和露营
什么是可耐受地面?可耐受地面包括人行道、岩石路、碎石地、干草地、雪面或冰面,还有已建成步道和游览点的光秃土壤表面。
尽可能行走在现有的步道上,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而走捷径。建议选择已经发展成熟的步道和露营点,将户外行为集中在开发较为完备的区域。学会辨认并避免接触脆弱地表,比如:岩石上的青苔、湿草地、植被贫瘠地和沙漠地区的壳状地衣。这些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一旦被踩踏破坏,将不易重生。选择营地时,要注意保护水源,营地要选择在耐受地面,至少离水源60米以外。好的露营地是找出来的,可不是造来的。
3。妥善处理垃圾
带来的东西都要带走,包括食物残渣以及其他户外活动中产生的垃圾。
不要直接在水源中洗脸、刷牙、清洗衣物或洗菜等。尽量少使用肥皂,可使用挥发性,可降解的清洁剂。如需用水清洗,须将水带至离水源,河流60米外的区域。如果需要修建临时厕所,那么厕所的位置应选在距离水源、营地和道路60米以外的地方,纸张和湿巾随垃圾携带,撤营时掩埋临时厕所,恢复成原样。
4保持自然原貌
在离开营地时尽可能还原它的原貌,如把搬动过的石头再放回原处。避免破坏正在生长中的树木等植物。不要带走任何自然物品作为纪念,如石头、花朵等。可以观察,可以拍照,请不要带走它们。
5野外安全用火
慎用野外篝火,只在指定区域烧篝火。在野外尽量不要砍伐树木来生火,而用炉具来代替。如果要生火,须先确认在这个地点生火是合法行为,也没有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生火完毕后要将燃料充分烧尽,用大量的水浸透营火点的所有区域,确保营火完全灭掉。
6尊重野生动物习性
不惊扰、不喂食。做好动物敏感期(如哺乳期、交配期)防备,保管好食物与垃圾。远距离观察,避免打扰野生动物。
7考虑其他野外活动者
尊重其他旅行者,谦让,避免喧闹吵杂。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与习俗。不要太晚休息或举办party,避免噪音污染。
8尊重民风民俗
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同样具有迷人魅力,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露营时,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文化传统、日常想法与做法。这将有助于大家和睦相处,增进了解。
地图上未标记处的路线、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傲然挺立的山巅都让登山者兴奋不已,但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登山者都必须明白:自己探寻的那片荒原就是一片最圣洁的处女地,是我们必须保护的珍贵资源。
——《登山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