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之后,正是山里冬春交替的时候,树枝的新芽开始冒出,山上的风已不那么刺骨,很多山友蠢蠢欲动想要走进山野迎接春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冬春交替户外活动应该怎么穿。
选择户外服装首先要考虑与人体热量散失相关的三个因素: 风速、湿度、温度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8℃~37.8℃,正常人体体温在凌晨3-5时最低。人体处在静止的环境中,热量散失较少。若有风,流动的空气会不断把热量从人的体表带走,这种风寒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明显降低。0℃以下,气温越低,风寒效应越显著。而高度每上升1000米,大气温度一般会降低6℃,风速也会增加1米每小时,体感温度也会下降1℃。因此,在山顶附近,夜间以及恶劣天气下,即使是在盛夏气温也可能接近0℃,因此很有必要采取防寒措施。
加速人体热量散失的因素除了风之外还有水分。衣物在湿透之后,其绝缘保温效果大约减少39%,而水的冷却能力比空气的冷却能力高23倍。假如衣裤湿了,体温会被水分快速冷却,登山者很容易感到冷难耐。此时,如遇寒风,尤其是在高山环境,导致冻伤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因此,登山者必须准备具有较好防风、防水和透气性能的服装。
人体热量损失的四个途径: 对流、传导、蒸发、辐射
对流:风寒效应在湿度大的环境中比在干燥环境中更显著。
传导:直接接触冷源,导致热量流失。
蒸发:余热大部分通过此途径散失,如流汗。
辐射:仅有少部分热量由此途径损失。
户外穿衣三要诀:热了就脱、冷了就穿、湿了就换
登山服装的准备和穿着要适合不同季节和活动,总体来说要满足两大要素:保暖和干爽。所以,登山不能怕麻烦,穿衣方面要做到“热了就脱、冷了就穿、湿了就换”。
户外穿衣法则三层着装法:内层排汗、中层保暖、外层绝缘防护
内层排汗(排汗内衣)
里层衣物的主要功能是排汗(也称排汗内衣),维持皮肤表层温度及使人体感觉舒适。由于里层衣物须贴身才能充分发挥保暖功能,且不应过度摩擦皮肤,因此选择时应注意贴身程度,切勿过紧。登山者一般很少穿棉质内衣裤,因为棉质内衣吸水性较强且不易干,而湿的内衣裤不利于保暖且会摩擦皮肤,使人体感觉不适。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Coolmax和Thermolite等材料都是厂家生产贴身衣裤的首选;
中层保暖(抓绒衣裤)
中间层服装主要提供保暖功能。选择中间层服装时应注意调节性与方便性。可选择羊毛(绒)、羽毛、抓绒以及Primaloft(一种超柔软拒水性超细纤维)类制品。含毛量较高的衣裤保暖效果很好,即便湿了也仍能保暖。毛衣式样以简单、保暖为主,所以一般选择圆领套头式或高领套头式毛衣。
外层绝缘防护(冲锋衣裤)
外层服装应方便活动、容易穿脱,并提供隔绝冷、热、风、水的保护功能。一般材料的防风衣裤能防风,但防水性强的常常透气性差,反之透气性好的则防水性差。GORE-TEX面料不但能防风防水,而且透气性好。GORE-TEX在使用上大多被制成薄膜贴附在各种高透气性纤维制品上或夹在这些材料当中,然后再制成睡袋、帐篷、风衣裤、外套等登山装备。与GORE-TEX具有相似功能的还有EVENT、SYMP-TEX等材料。
这三层服装分别起到舒适、保暖和保护作用。我们应根据季节和所登山峰的海拔造成的冷热变化而进行分层着装。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具有“保暖性”“防风性”“吸湿性”“速干性”的材质的衣服合理地搭配,将每层衣服都结合起来很重要。
此外,头部和肢体末端(手脚)需要特别加以保护。一般在户外活动中应选择穿几层轻便的上衣,身体中心部位(指腿部以上的躯干和头部)及肢体末端(手脚)需要特别加以保护,以便能够及时根据天气状况进行增减。
内衣要具有吸湿速干性;对于中间层服装不要求防风性和吸湿性,要具有保暖性;然后,对于外衣不要求保暖性,要具有防风性和透气性。如此一来,既可将身体产生的湿气排出,又能阻隔外部寒冷的空气,还可保持身体暖和,完美的分层着装就完成了。
户外环境瞬息万变,无论在任何季节,保暖性都很重要。登山时利用分层着装,在汗流浃背前减少一件衣服,感觉寒冷前增添一件衣服。正确选择户外服装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加舒适,更重要的是能够抵御因环境变化而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更安全地享受山野享受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