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自然 践行环保理念--敬畏自然概念溯源
发布时间:2023/03/29 阅读次数:218
理解“敬畏自然”含义的关键在于理解“敬畏”。“敬畏”一词由“敬”和“畏”组成,两者都有10多种含义。在“敬畏自然”这一语境中,“敬”指的是“尊重、尊敬”之意,“畏”指的是“害怕、畏惧”的意思。因此,“敬畏自然”也就意味着,既要尊敬自然,也要畏惧自然。
“敬畏”一词古已有之,在《管子》《史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管子》中记载齐桓公向管仲请教为政之道,管仲告诫他要敬畏农民:“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史记》曾记载周公告诫年少的周成王要敬畏天命:“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震惧不敢荒宁,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古文中虽使用过“敬畏”一词,但这并不是一个使用频繁或常见的词汇,且敬畏的对象多是“天命”“人”“道”“权势”等。在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敬畏”和“敬畏自然”的频繁使用,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敬畏自然”这一理念在学术领域的使用和传播,或许可以追溯至法国哲学家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他在1919年2月23日的布道中,首次公开阐释了“敬畏生命”的理念,认为“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敬畏生命就是要做善事,要将自己的真爱、奉献、同情、责任等扩展到一切动物、植物等生命体中。史怀哲认为“生命乃何物,科学是答不上来的”,他所提倡的“敬畏生命”,大致上和“敬畏自然”是同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