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自然 树立安全意识—如何防范失温


     什么是失温?什么状况会导致失温?又该如何预防呢?

   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失温可分为轻度失温和重度失温。轻度失温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同时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而重度失温患者则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

   在户外运动圈,“冷、风、湿”是公认的容易造成失温现象的原因,会加剧生命状态的流失。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李晓煜告诉记者,在进行安全防护培训时,会建议户外运动者在遭遇三种因素中两项时,就进行撤离回避,“缓解失温状态最重要的就是要离开当时冷风湿的环境。”

   和我们普遍认为的只有高海拔雪地中才会出现冷冻伤亡事故不同,事实上,失温状态也可能发生在很多情况下。即便在夏季,也会有早晚温差,由于马拉松运动会造成人体流汗湿度加大,再加上风力加大,也极容易出现热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温现象,更不用说遇到了恶劣极端天气。

   在参加户外极限运动时,自身保暖是首要关键。户外圈里有着这样一句经验:背包里应该永远有一件平日穿不到,但关键时刻可以救命的衣服。

   如何缓解失温状态也存在一定误区。如不少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诸如喝酒取暖等方法都是极其错误的。“因为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但是它能刺激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饮酒之后血液循环加快,会加速身体热量的散失,用饮酒的方式来取暖,其实更危险。”

   在失温状态发生初期,应该尽快隔绝外界湿冷空气,尽快远离吹风和湿冷的地方,避免暴露在潮湿和大风环境里,脱下被打得透湿的贴身衣物,做好头部的防寒保暖工作等。随后应该及时补充高能量的食物,为身体储存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