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商在线

【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九)

发布时间:2022/07/14 阅469次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九)

儒商伦理的形成条件之晋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条件(二)

“天下四行,士农工商”。晋商之所以离经叛道敢于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关系。事实上,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传统的“四民观”至明清时期已逐渐被修正,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有了新的定位。“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虽然读书入仕对普通士人依然有强大的诱惑力,但明清时期科举艰难,学者存在“以治生为急”的困窘,“非父兄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而此时商业贸易异常繁荣,经商业贾相对容易且成功率高,因而出现了“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者十之九”的鲜明对照。山西尤其如此,早在明代就有人指出:“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十万不称富”,及至清代更有上百万、上千万之富商涌现,在当地形成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许多士人、儒者纷纷“弃儒从商”或者干脆“学而保商”,令“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以家道中落,遂改儒就商”;王宗禹,“幼嗜读,以贫改业商”;榆次常万育,读书时“用力甚勤,人皆许其能远,母独命学陶朱术”;太谷渠本翘,少时一意科举遭父亲厌恶,当他高中解元打马夸官时,父亲却当街给他行跪拜大礼,连声高喊“给举人老爷请安”以示抗议;祁县乔家“在中堂”,一贯重视子弟的教育,至今留有“读书滋味长”、“百年树人”的门额。毫无疑问,晋商并不轻视读书,而只是突破了“学而优则仕”的世俗观念,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超前性,他们延师课子,好学重教,却不愿意子弟登科应举为仕途而奔波,而是以学保商,儒贾相济,集中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而且,晋商之中并不乏有学识之人,就连清末举人刘大鹏也坦言:“余于近日(在)晋接(触)周旋了几个商人,胜余十倍,如所谓鱼盐中有大隐,货殖内有高贤,信非虚也。自今以后,愈不敢轻视天下人矣。”

晋商“学而优则商”的价值取向导致大批饱学之士进商界,保证了经商者品德、见识、素质的不断优化。他们在经营实践中将儒家文化和商业活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造就了无数道术相通、士魂商才交相辉映的晋商群体,而且创造了晋商称雄商界500年的辉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