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2/07/14 阅331次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二十三)
晋商伦理的基本特征之吃苦敬业
吃苦敬业、自强不息是明清晋商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山西自然环境差,为了谋生,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经商。他们“牵牛车,远服贾”,“西至洮陇,逾张掖、敦煌,穷玉塞,历金城;转而入巴蜀,沿长江,下吴越;已又涉汾晋,践泾原,迈九河,翱翔长芦之域”,“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川、楚”,车辙马迹遍及天下。固然,“商之利倍农”,但在古代交通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远地贸易却相当艰苦和危险。那些以长途贩运为生的“行商”终年走草地,穿沙漠,溯江河,辗转于万里商路之间,夏则头顶烈日,冬则睡冰饮雪,“饥渴劳病,寇贼虫粮,日与为伴”,不仅要经历天气环境之险,而且还常常遇到盗匪抢掠,因而民间有“十不还一”之说。尽管如此,晋商并没有退缩,为了生计,为了摆脱贫困,为了造福后代,他们前仆后继,自强不息,人越去越多,路越走越远,以至于山西商人在清代开辟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再至恰克图,进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商路。
店铺的伙友更加辛苦,据说在“六必居”,为避免酱菜走味,冬天不让生火。“三九”、“四九”直冻得店员们牙关打战,浑身发抖。后边场子里负责腌制酱菜的工人,一个个手脚裂开偌大的口子,甚至流脓淌血,针扎般疼痛,许多人冻下了病根。当时店面上无坐凳,只能站着,好多店员的腿都站肿过。所以,当时流传着“要想活受屈,就进‘六必居’”的顺口溜。难怪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感慨:“在宏大的财富积累后面,山西人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人生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