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七)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七)
儒商文化的伦理特质之经世济民
儒学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个人的行为,进而实现“内圣”、“外王”的有机结合。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儒商,将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引入商业,以经商为手段实现其“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理想。商贾“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贤”(《王阳明全集》卷三二)。儒商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不以赚钱为唯一目的,而是把经商赚钱作为实现社会道义的手段,扶危济困,造福桑梓,回报社会。
早在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就曾以“弦高犒师”的行为救国于危难之际;被奉为儒商鼻祖的范蠡三次将万贯家财尽散给穷苦百姓;孔子门徒子贡更是“以著积显于诸侯”(《盐铁论·贫富》);明代徽商詹景端“经商运米四千二百石至饶,时值岁歉,民饥饿,景端尽捐其米以济,活人无数”(《婺源县志》);近代儒商卢作孚将其经营指导思想定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提出“超个人成功”和“超赚钱主义”;有“状元实业家”美誉的近代儒商张謇坚持“实业救国”,认为“救穷之法惟实业,致富之法惟实业”(《张季子九录·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陈嘉庚强调“振兴工商的主要目的在报国”,强国富民,倾家兴学;香港爱国商人曾宪梓已向祖国捐献了数亿资财,但他仍不满足,承诺将来要把“金利来”的全部财产奉献给祖国。
可以说,几乎每一位儒商都耻于独富独贵,他们把经商谋利与经邦济民相结合,在国家民族需要之时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或将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财慷慨捐赠于救国救民的大业之中,或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救人于水火之中,或捐助公益以一己之财造福一方百姓,借财富与金钱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真正做到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儒商作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理想经营方式,在先秦以后的漫长岁月中逐渐由个体成长为群体,发展出晋商、徽商、江右商、临清商等商帮。晋商作为儒商的典范之一,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吸取人生智慧和管理之道,凸显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他们从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体悟出“取予积贮、审时应变”的经营之道,自觉地吸收或改造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以此规范其商业行为,强调经商有道、做人有德,坚持“以质取信、信义取利”,塑造了“诚实笃信、义孚天下”的儒商形象,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修省的晋商伦理,创造了雄峙天下的辉煌局面,成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本文选自薛勇民等著《走向晋商文化的深处——晋商伦理的当代阐释》(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