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九)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九)
晋商精神的伦理原则之人生伦理与生存需要相统一
山西自然环境差,历史上有地瘠民贫之称。为了谋生,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经商。固然,“商之利倍农”,但在古代交通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远地贸易却相当艰苦和危险。那些以长途贩运为生的“行商”终年走草地、穿沙漠、辗转于万里商路之间,不仅要经历天气环境之险,而且还常常遇到盗匪抢掠,因而民间有“十不还一”之说。晋商到包头经商的必经之路“杀虎口”就是土匪出没的凶险之地,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心抖。”
“行商”辛苦,“坐贾”亦然。那些在店铺中给掌柜当学徒的,无论寒暑起五更、睡半夜,端茶倒水提夜壶,跑腿打扫听使唤,白天站柜台招呼客人,晚上除帮助师傅们清点整理货物、安排掌柜的休息外,还要练毛笔字、背银子平色歌、熟悉记账知识,辛苦至极。晋商中由于环境恶劣、积劳成疾或遭盗贼杀害而身葬异乡者不计其数,致富不成而在外乡沦为乞丐,甚至悲惨死去者也不乏其例。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牵,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讯者,亦往往有之。”然而,晋商并没有退缩,他们子孙相继,绵延不绝,终使“齐晋秦燕越诸大市,执商界之牛耳者,咸晋人”,将传统观念中处于末位的商业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然,明清晋商的勤奋敬业并不像西方清教商人那样基于其特有的“天职”观念,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为子孙后代计”的世俗动机。“为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而基于这种责任、义务之上的事业自然具有庄严的意义和客观的价值,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以为勤。功不妄练,贵专本业。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假如侧身士林,则学为本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从中可以看出,晋商已经不再仅仅把经商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方式,而是作为一项毕生的崇高事业来追求,作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经之途来对待。应当坚信,“每一种美德必然会得到适当的报答,得到最能鼓励它、促进它的补偿”,“财富和人们的尊敬是对这些美德恰如其分的补偿”。海内首富的辉煌就是对晋商勤奋敬业的最好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