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晋商在线

【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三)

发布时间:2022/06/18 阅319次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三)

晋商精神的伦理原则之人格伦理与慈善公益相统一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把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人类行为的目的联系起来,指出人们对财富的关注与财富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关。“财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善,它只是有用的东西,以他物为目的。”他从现实的经济生活出发,强调一切具体的行动和职业活动,都在追求某种目的,是在实现某一具体的善。晋商虽以经商为职业,但追求财富的终极目的并非止于裕身肥家,商贾“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贤”,同士一样,他们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价值追求。对于许多人来说,经济绩效一方面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合理性和正当性,另一方面也为其实现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理想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方曾经有“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的说法,以此来谴责富人的贪婪与欲望。晋商中的许多人却选择了将财富作为自己优秀道德表现的物质基础,在富有之后主动剥离或让渡个人利益以回报社会,他们修桥、铺路、施药、救孤、助寡、兴水利、赈灾民、捐军饷,造福乡里,恩泽一方,为家乡、为百姓、为国家作出了诸多义举善行。光绪三年,山西、陕西等省大旱,灾民无数,祁县乔家无论男女老幼生活一律从简,凡乔家堡的人按人发给足以维持生活的粮食,同时在街上设锅施粥。为了顾及一些在平常过着小康日子在灾年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的人家,使之有尊严地接受帮助,榆次常家更是煞费苦心,他们在捐银3万两之后,又以工代赈修建了一座戏楼,附近的乡民只要能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顿饭,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楼也修了三年。康熙年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介休范毓宾自费办售军粮,“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或受敌袭,或中途变更运粮计划,几度蒙受重大损失,都由个人承担下来,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且节约国费以亿两计,为平定叛乱作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

从根本上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做一个好人、高尚的人的道德需要,都有得到社会和他人赞许的情感需要,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成圣成贤之心”。虽然在世俗眼中,商人崇尚利益,浑身上下被利字所包围,但晋商中的许多人在传统伦理观的熏陶下,重视自己的人格形象,关注自己的道德名节,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他们热心公益、扶困济危,关心国家社稷、忧国忧民,不仅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而且在“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和“兼济天下”的价值追求的驱使下回馈社会甚至自我牺牲,使传统商德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中得到了升华,把晋商伦理推进到了更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选自薛勇民等著《走向晋商文化的深处——晋商伦理的当代阐释》(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