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五)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五)
儒商伦理的形成条件之晋商伦理形成的自然因素
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历史研究》中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他认为,当人类受到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的挑战时,便会尝试以自身的智慧与力量应战来自外界的刺激,克服生存障碍,改善生活品质,而文化就在这种情境中诞生、成长。伦理作为文化的元素,其发展的过程与文化相似。
山西自然环境恶劣,历史上有“地瘠民贫、十年九旱”之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山西山多地少,丘陵起伏,黄土土质掺杂北方飞来的沙尘;气温方面,四季温差很大,冬天冰冻三尺、天气奇寒,夏季艳阳高照、酷热难耐;每年的平均雨量较少,自然灾害频繁,故而农作物生长不易,产量较低。但自唐宋以来,山西人口却不断增加,少地缺粮的矛盾日益突出。乾隆年间的《太谷县志》记载:“阳邑(太谷)民多而田少,竭牛年之谷,不足供两月。”嘉庆年间的《介休县志》也讲道:“介邑土狭人满,多挟赀走四方。”《五台新志》中也有“晋俗以商贾为重,非弃本而逐末,土狭人满,因不足耕也”等类似说法。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在艰困环境中居住的三晋民众,虽然其生存受到极大的刺激与挑战,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于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而是积极奋发,靠着顽强的意志自觉地去迎战困难,以主观的努力去弥补自然环境的先天不足。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正是在这种与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在对安居乐业生活的渴望中,三晋民众逐步形成了坚毅顽强、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勤苦节俭、质朴信实的淳厚品格。故而《诗经·唐风》称山西风俗为:“勤俭质朴,忧思深远,有尧之遗风焉”;《晋乘搜略》提到:“山西土瘠天寒,生物鲜少,……盖其土之所有不能治半岁之食,不得不贸易迁有无,取给他乡?……朱子以为唐魏勤俭,土风使然,而地本瘠寒,以人事补不足耳”;明清时期的史志中也有大量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太原府“士穷理学,工商务实,勤俭”,平阳府“俭啬耳,甘辛苦,薄滋味,勤于耕织,服劳商贾……蒲解邻秦,其人乃有秦风。隰吉居山,其人多质朴信实,霍人与平阳颇类”,潞安府“民多勤俭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泽州“淳而好义,俭而用礼”,辽州“其民信实淳厚”。
伦理来源于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伦理观念。由于艰苦环境的自幼锻造,山西人大都具有刚毅自强、吃苦耐劳、信实质朴、敢闯敢创的优良品格,能够适应各种生存环境,不怕承受任何压力。那些不甘心于本土贫瘠苦寒生活现状而被迫外出谋生的晋商更是具有主观能动的精神自觉,他们顶天立地、开拓进取,为了事业屡经磨难而不言退缩,而这正是晋商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说,生存环境的先天不足却促进了晋商伦理的形成,而“财富和人们的尊敬是对这些美德恰如其分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