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六)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六)
儒商伦理的形成条件之晋商伦理形成的文化基础(一)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直根”。传说中女娲在阳泉炼石补天,神农教民稼穑于长子,后稷种百谷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中国古代许多优美的神话故事也都与古代山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史记》中记载的标志华夏文明的“五帝”都在山西有大量重要的活动遗存,其中尧的仁政、舜的孝道、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至今广为流传,他们伐乱禁暴、兴利除害、安邦治国,不仅堪称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更形成了后人理想中的伦理道德人格。这些孕育于古老三晋大地的根祖文化,集中体现了刚毅顽强、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扬善惩恶、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信实礼让、忠孝仁爱的道德规范,不仅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更对山西本土民风、习俗、伦理观念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晋商伦理形成的文化源泉。
山西历来崇儒重道,是人文荟萃、英贤辈出的文明地域。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三晋大地涌现出许许多多忠信义勇、慷慨悲壮之士,他们为国家尽大忠为民族尽大义,以其高卓行为显示了崇高的人格力量,成为伦理道德的典范。晋国公子重耳,在晋楚交战中主动“退避三舍”以礼报楚成王,用实际行动表现了信义精神;介子推割股奉君,舍身赴义,为世人所敬重;韩厥、公孙杵白、程婴为保护赵氏孤儿,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践行已诺必诚的道德原则;卫青、霍去病舍生忘死,忠义报国,英名远播:蜀国名将关羽更以勇敢和忠义而名冠华夏。他们就像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的行为和气节至今为人所称颂。尤其是关羽,行侠仗义,作战勇猛,曾于万众之中斩颜良首级,后又水淹于禁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公议徙都以避其锐”(《三国志·关羽传》),在人们心中树立起神勇骁锐、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晋商尊崇关公,其根本原因并不在其武艺超群、战功显赫,而在于其“敦信义,崇正直,不欺所事,不负所托”的道德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