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七)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七)
儒商伦理的形成条件之晋商伦理形成的文化基础(二)
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纲在《读三国志法》中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入传奇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风光。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忠义仁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这正是封建时代的“英雄”、“义士”最受崇敬的品质,关羽以勇立功、以忠事主、以信接人、以义待友,且熟读诗书,可谓文韬武略皆备,关羽形象在人们的传颂中几乎具备了古代社会大丈夫的所有美德,成为忠、勇、义的化身和穿越时空的道德楷模。这种英雄人格与圣贤人格的叠加极大地满足了山西民众对于理想道德人格的崇仰与追求。出于对关公忠、义、仁、勇道德人格的钦敬,山西民众自发地祭拜关羽。而关羽“守信义、重然诺”的人格品质更加切合了晋商崇信重义的价值追求,被晋商视为精神偶像。清末一位美国学者在《贸易报告·1866年》中这样形容晋商:“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而晋商每到一处,都要“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兴建规模宏大的“关帝圣庙”作为会馆,此外,很多晋商商号、家庭也都供奉着关羽,关公崇拜成为晋商文化的一大特色。
同时,山西地处边塞,不仅是民族融合的熔炉,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叔虞采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为当地的夏、戎民族营造了一个彼此求同存异、宽厚包容的文化环境;晋文公重耳更是以开明、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思想,唯贤是举,留下了“楚才晋用”的美谈;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学习和引进匈奴人的办法,大大提高了三军的战斗力。与此同时,当地居民在北方边疆民族频繁的冲突、调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求同存异的开放胸襟,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三晋地区一度出现了纵横家、法家、名家思想并立共存,儒家、道教、佛教文化交汇融合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三晋民众宽厚包容的心态性格,为晋商尚中贵和、宽厚仁爱的伦理特点奠定了基础。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山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传统文化中伦理价值观念的积淀更对山西人文环境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忠义勇猛、诚实守信、朴实厚道、勤劳节俭、宽厚仁爱的文化特色。晋商深受这种地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的做人之道、立身准则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在经营实践中身体力行,自觉遵循。毫无疑问,山西丰厚发达的地域文化直接作为道德母体滋养培育了晋商伦理,为晋商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