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八)
发布时间:2022/07/14 阅383次
深度解析晋商文化(十八)
儒商伦理的形成条件之晋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条件(一)
“学而优则仕”,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中国文人便似乎与仕途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也,禄在其中矣”,十年寒窗,一朝得志便可飞黄腾达,既可裕身肥家,又可显身扬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宋真宗赵恒在《劝读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女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在这一传统功利价值观的引导下,“学”成为致“仕”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仕”成为“学”的终极目标,“学以致仕”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普遍具有的价值追求。
然而,明清时期的山西人却一反传统把“学而优则商”作为人生的价值导向。“生子有才可做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秀才学生意——改邪归正”,从这些谚语的字里行间便可感受到当年晋商观念的独特与前瞻,他们已不屑于固守读书做官的传统路径,而是特立独行,学而保商。当成千上万的文人依然执著于“朝为田野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美梦时,山西却出现了科举考生不足录用数额的异常现象。在晋商看来,宦海仕途并非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门径,经商业贾一样能够使自己超越平庸而追求卓越,一样能够达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为此,他们秉持“学而优则商”的价值导向,源源不断地向商界选送优秀人才,儒贾相济,搏击商海,连雍正皇帝也禁不住感叹:“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最下者方令读书。”